天津市加大治污力度 空氣質量持續改善
2019/01/081月7日,在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獲悉,2018年,天津市環境空氣中細顆粒物(PM2.5)平均濃度為52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6.1%;空氣質量綜合指數5.78,較2017年下降11.5%;重污染天數10天,同比減少13天;均為近年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。全年達標天數207天,達標比例58.1%,同比上升0.2個百分點。
據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相關部門負責人楊勇介紹,天津市空氣6項主要污染物中,除臭氧(O3)濃度同比上升4.7%外,PM2.5等5項均明顯改善;可吸入顆粒物(PM10)、二氧化硫(SO2)、二氧化氮(NO2)和一氧化碳(CO)年均濃度分別為82微克/立方米、12微克/立方米、47微克/立方米和1.9毫克/立方米,較2017年下降幅度分別為12.8%、25.0%、6.0%和32.1%。
2018年,天津市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,堅持精準治污,統籌推進產業、能源、交通和空間布局四大結構調整,狠抓控煤、控塵、控工業污染、控車和控新建項目“五控”治理,妥善應對不利氣象條件,形成了一套源頭防治、標本兼治、全民共治的“組合拳”。
一是抓源頭防控,大力推動結構性減排。天津市積極發展人工智能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,加快傳統產業智能改造、綠色改造。全力加快鋼鐵產業結構優化調整,啟動實施超低排放改造。集中排查整治“散亂污”企業2.1萬家。嚴格落實《工業園區(集聚區)圍城問題治理工作實施方案》,完成工業園區(集聚區)整合47個、撤銷取締13個。
二是全面覆蓋,切實加強面源污染管控。嚴格落實施工工地圍擋、苫蓋、車輛沖洗、地面硬化、土方濕法作業、渣土密閉運輸“六個百分之百”揚塵控制標準。全力控制農業源氨排放,完成557家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,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0%左右。嚴控露天秸稈焚燒,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%。
三是分類治理,持續降低工業污染排放。火電、鋼鐵、水泥、有色等25個重點行業達到特別排放限值;完成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196家;排查工業爐窯3045臺,將全市41臺煤氣發生爐全部淘汰;啟動2套煤電機組冷凝脫水深度治理工程,完成1套;對全市452家重點和1511家一般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工業企業全部建檔立卡、逐一治理;完成燃氣鍋爐低氮改造222臺6621蒸噸。
四是突出重點,有效控制柴油貨車等移動源污染。開通天津南疆鐵路集裝箱運輸,天津港鐵路貨運集疏港年運量達到9000萬噸。新淘汰老舊車8.5萬輛。全年累計遙測攔檢機動車102.4萬輛,依法查處超標車12771輛。對15928臺非道路移動機械實行清單管理。
五是嚴格監管,持續保持環保執法高壓態勢。天津市對各區空氣質量改善和監管履職情況嚴格考核問責,按月實行經濟獎懲,層層壓實治污責任。2018年1-11月,全市環保系統立案4355起,處罰款2.3億元,按日連續處罰、查封扣押、限產停產、行政拘留與刑事犯罪五類案件共計417件,比去年同期增長67%。
六是精準治污,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。樹立環保標桿企業,給予不錯峰生產等政策紅利,通過政策激勵導向,帶動企業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。嚴格依據企業環境績效水平,實施差異化、精細化錯峰生產,秋冬季錯峰生產停限產企業數量由393家減少至64家。
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相關部門表示,2019年,天津市將深化改革創新,加強源頭預防,加快結構調整,科學精準治污。一是要加快推進四大結構調整。全力調整產業結構,嚴格落實《天津市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規劃方案》。持續優化能源結構,綜合利用熱電聯產、電力、燃氣等多種方式,推進全市剩余約50萬戶農村居民散煤清潔能源替代,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嚴格控制在45%以下。加快轉變運輸結構,優化港口集疏運體系,2020年底前重點行業鐵路運輸比例達到50%以上,鐵路貨運占全市貨運量比例達到16%。著力優化布局結構,嚴格落實《工業園區(集聚區)圍城問題治理工作實施方案》,對全市314個工業園區(集聚區)全部按計劃完成保留、整合、撤銷取締工作。二是持續強化面源污染防控。嚴格落實“六個百分之百”揚塵管控要求,每季度更新施工工地動態管理清單。嚴格落實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禁燒規定。三是全面加強工業和燃煤污染治理。2019年,完成22套公共煤電機組冷凝脫水深度治理;加快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,完成2家、實施2家;全市石化企業設備與管線組件泄漏率控制在3‰以內;完成燃氣鍋爐低氮改造167臺以上。予以保留的147臺燃煤鍋爐在已實現特別排放限值的基礎上,進一步實施實現超低排放治理。四是嚴格落實治污責任。持續用好經濟獎懲、考核通報、公開約談等措施,嚴格壓實屬地責任和監管責任,持續保持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高壓態勢,嚴格壓實企業主體責任,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。